
印度的領土太大,每個城市距離都很遠。
於是,我們此行坐了7趟火車加1趟巴士,用62小時走了3216公里。那是從墾丁和台北來回3趟半的距離。
有一種始終在路上的錯覺,但也不過在北印搖搖晃晃而已。

在英國殖民時期建設至今的鐵路和火車,已經顯得十分蒼桑,再加上印度式保養,車體老舊不堪,
車頂、地上有補丁很正常,若有洞也不需要大驚小怪,看起來命在旦夕的ALARM拉桿更有一種莞爾之感。
這是最便宜又方便的交通工具,密密麻麻的鐵路網,哪裡都到得了,夜舖床位幾乎是每列火車必備,距離再遠,睡個覺起來,目的地也就到了,所以十分搶手。
不過光是要弄懂火車等級、火車站的差別、7種車廂、有沒有附餐就搞得一個頭兩個大了,
沒想到,訂票才根本是大問題!
火車等級Express、Mail...洋洋灑灑地在旅遊書上花了幾頁解釋,打開印度國鐵IRCTC的網站對照,隨便查,沒有一輛車的名字是一樣的,索性不管了。
反正符合時間表的火車,看停站少的,選下去就對了!記錄車號比較重要。

他們每天發車的火車量之多,大站常見10幾個月台才能消化,從前站走到後站大概要消耗鞋底0.1公分,
但由於delay嚴重,所以火車進站的月台常常臨時更換,就像動物大遷徙,看到有人衝,就請跟著跑吧!不然坐不上,只能看著好不容易到站的火車流淚。
月台上的跑馬燈不一定管用,車站的廣播也以車號為主,所以車號絕對是非記不可的!

回到原月台張貼對號資訊的地方,詢問在看同一張公告的人,他們會很樂意幫忙,還常領著你到新的月台去,或不斷安撫你沒有錯的,這時眼神死抓著他不放,就不怕錯過火車了。
等累了,就躺下來睡吧!
印度國鐵最惡名昭彰的就是頻繁而且誇張的延遲時間,你永遠不知道你的運氣能買到準點還是隔天才來的列車?
每回想到短短16天的行程卻繫在7段未定之天的火車上,都倒抽一口氣!
但那些躺在地上井然有序、安然睡覺的人到底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要醒來??誰可以告訴我????!!!!

印度國鐵還有一個特別的點,火車站可不是一站式放射!
除了小城市只一個車站,大城市幾乎都是不同進出點,光新德里就有4個火車站,加爾各答2個,阿格拉2個,
而且每一個火車站,都有自己的2~4個字母縮寫(ex:HWH、AF、NZM),像世界機場那樣,還真有央央大國的風範啊!XD
訂的時候膽顫心驚,很怕訂錯或屆時趕路走錯車站,像加爾各答的主要車站不叫Kolkata,而是文藝的Howrah,由烏代浦爾回德里的火車站也沒有冠名Delhi,叫H Nizamuddin,根本企圖惡搞旅人!
但後來到當地才知,司機們都很了解各個火車站的方向區別,只要告知目的地,他們就可以知道是哪一個火車站發車了,無需過份擔心。
但英文縮寫倒是建議記錄下來,每個網站的站名拼音常有不同,輸入縮寫是最省時統一的做法。

車廂等級也有7種:AC first(1A), AC2(2A), AC3(3A), AC chair(CC), 1st(FC), sleeper(SL), 2nd(II),價錢依序由高到低,AC就是高級人種有冷氣吹的區別。
以AC3為基準,AC first約為3倍,AC3為2倍,sleeper是半價以下,2nd幾乎免費送你了!但不是所有列車都配備所有種類車廂。


最低階的2nd_二等車廂,不需要預約、沒有人數上限的自由席座位,就是時常在報章雜誌或旅遊節目看到報導的那一種,
除了列車屋頂、門窗掛滿人,裡頭椅子上、地上、置物架上、牆上,所有可以支持非人體工學的任何地方都擁滿了人,這大概是在印度唯一看得見排隊的時刻。
擠擁的臭味我或許可以忍受,但我無法想像置物架上的人把腳垂在我的臉前6小時,屁股懸在我的頭頂,或陌生人面向我像連體嬰貼在一起睡覺10小時,所以我孬種的一次也沒坐。
下次吧,只有2小時車程的時候再來一試,以便迅速逃離XD。

其他等級都需要對號,在列車的車廂外會貼上旅客姓名,車長也會隨心情、挑你睡著後驗票,使偷渡的人減少。
但怎麼選還是令人頭痛,最貴的票價以台灣物價來看,都十分合理,
介於安不安全、冷氣會不會太冷、自然風會不會更冷、要不要帶睡袋之間完全沒有經驗,
參照印度有錢人坐AC3以上,老外常訂AC2的說法,還是很難抉擇,每一個麻煩都列頭痛等級。
最後IRCTC倒是幫了我一個大忙,註冊問題來來回回地經過了3星期,二十多封信之後仍然無解,
眼看高等級車廂一天天變成無限後補,剩下sleeper,別無選擇,樂得正中我的下懷,假裝遺憾沒有高級車廂可訂,反正眾背包客們回報坐sleeper車廂也是一路平安。

sleeper等級,是第二低階車廂,沒有冷氣,沒有毯子,沒有布簾。
在好不容易終於完成第一筆訂單之後,我才發現結帳金額是5人總和,而非平均!
價錢便宜得驚人,12小時的車程也只約150台幣!
最後,7程中有5程在sleeper上過夜。

還記得第一程火車躺在床位上的輕鬆感,髒歸髒,小小強灰塵都不少,但怡然自得。
床位很小,把行李枕在頭邊就不怕偷,屈著腿無法伸展,但不會掉下來,
沒有擦床,只想愜意地感受一下心靈的自在和涼爽,
18度的窗,透著涼涼的微風,我想,sleeper的舒適度已經足夠。

但夢想與現實的差距大概就是上下圖的差別了吧,哈哈。
入夜後溫度持續下降,起身套了最厚的衣服,戴上帽子、口罩和襪子,下半身套了另一件羽絨大衣,再將飛機用的薄毯把身體裹起來,還是不斷被凍醒。
冷風由四面八方的小細縫刺進骨子裡,也只能瞪著sleeper不能關的窗感到無奈。
每醒來一次,就想還能有什麼另外的包裹方式,降低痛苦,
每次凍醒,都拿出溫度計看看氣溫到底降到什麼程度!哈,埃及之旅的遺憾,在這次完全補回來了!
每睜開眼睛一次,就期待著天亮,然後看著印度人在自備的棉被裡打呼打得震天作響。
14度,原來,大家都是有備而來!

幾趟sleeper下來,新鮮感盡失,只剩下怎麼解決冷醒的問題,
但一次又一次地舊境重演,只能承認冬天要買sleeper過夜,真的不要鐵齒,請帶睡袋!
就像同伴每回上火車之後,鋪好睡袋,不是熱得起來脫褲子,就是一覺到天亮!嘖,失算。
而且在幾次有陳年汙垢的床上翻來覆去之後,心疼白衫變黑,不知道洗不洗的起來,就更了解睡袋的重要性了。
不過,這些都不是足以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待續。
全站熱搜